【工大研究】曹胜亮 沈虹飞 |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理论演进的历史逻辑
2021-04-20 14:28  

曹胜亮 沈虹飞 |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理论演进的历史逻辑

曹胜亮 沈虹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前天

摘要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七十余年里,改革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历史上有着完整连续的逻辑理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强烈的改革探索精神。面对复杂困难的历史形势,党创造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理论,不断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带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新的改革理论,既延续了改革开放理论中需要巩固和发扬的内容,又着力解决和应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从走自己的路到全面深化改革,显示了党在改革理论上的逻辑一贯性。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党之所以直至今天仍然能够朝气蓬勃、万众一心、目标一致地成就一番番前人从未完成的伟大事业,创造出一个个让世界心悦诚服的辉煌业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既坚定地遵循正确理论指导,又充满自信地进行理论创新。改革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1](P24)改革理论是在两个“有重大区别”的时期发展起来的,因而厘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改革理论的发展变迁历史,对于把握党的改革方向、理解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的内容和具体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 ★

一、从“走自己的路”到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史,是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年代遇到了难以计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共产党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新意识形态以应对和解决新问题。如果没有遵循历史逻辑的意识形态创新,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在百年的发展中不断保持青春活力,就不可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来看,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与我国独立自主探索发展的精神是相通的。

不断改革,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一贯的追求。在经济体制方面,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对这一体制进行了符合自身要求的改革。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走自己的路”的主张,即“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理论性著作的出版,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道路、在创新探索中值得一提的大事件。党在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探索可以看成是对苏联体制的改革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前的创新和探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后来者的探索提供了参照。

改革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历程时指出的那样,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二是对中国发展落后的深刻反思;三是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2]

改革开放既继承了党自主发展的精神,又在具体实践上有较大的开拓。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经历各种探索,但未有深刻的调整。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比较落后,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穷则思变,扭转当时的严峻局势,成为人心所向。而扭转当时的严峻局势主要依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当时,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地区)抓住新技术革命兴起的机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自己的体制和政策,缓解社会矛盾,表现出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势头,这在制度和技术上都给当时的中国一个十分有利的示范。

国际国内形势要求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当时的改革开放主要是在坚持社会主义体制的前提下,打破计划经济的各种束缚,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可以利用和借鉴的经验,吸引他们的资金和技术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以解决“温饱”这一十几亿人的头等大事,并向小康社会迈进。认识和评价邓小平的改革方法,都必须基于这一论断,在这一时代论断下加以考量。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走自己的路”到改革开放,党在坚持改革的精神上是连续的,在实践上则有着重大的转折。这是改革理论经历两个有重大区别时期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所在。

★ ★ ★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及深化改革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在改革路上的里程碑,会议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围绕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表态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P373)这就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基调。以上史实,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曲折历程。这个艰辛历程既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认识过程是逐步前进的,也说明执政党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在随后的探索中,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得到了更正面的评价。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已经具体化,就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入进行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实践证明,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胡锦涛所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4](P800)

改革开放时期的改革探索是全方位的。在经济体制方面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等等。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此后,在国企、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实现的。经济社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改革创新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调整、股份制改革、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农村废除农业税、实行合作医疗等等制度和措施的出台都是对深化改革最好的阐释。通过这一系列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概括而言,在党的十四大上,党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深刻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全面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之后党就继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全面改革作了重要部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不断深入的重要内容。

在改革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继续改革也面临着相应的困难。只有既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也客观认识前进中的困难,才能正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改革开放以来,仍然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其中有一些是改革之前就已经存在、尚未彻底消除的,还有一些是在改革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新老矛盾交织在一起,各方利益错综复杂,概括而言,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改革发展,全社会又面临着新的各类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力。经济领域内包括发展方式转型、发展领域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政治领域内包括法治建设、党内腐败等问题,文化领域包括文化产品转型、内部风气不正等问题,社会领域内包括公平正义缺失、教育不公等问题,生态领域内包括环境治理与机制创新等问题,外交领域内包括关系调整与发展理念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但是这会面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利益固化的藩篱成为从改革进程中滋长出来的阻碍因素。从三十多年的历史来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然意味着相对减少政府控制市场运行的权力,必然触动一部分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

第二,随着改革发展,改革自身也有一些问题亟待处理。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导致社会转型开始变得复杂化,使整个国家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在这种境地下,是否要推行深化改革、能否推行得顺利已成为制定改革计划首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假使放弃深化改革的计划,不探索途径实现人民利益,试图忽视公平正义缺失的问题,就会造成社会动荡。另一方面,改革的进行必定会面临重重阻碍,特别是特殊利益群体的长期存在,使他们彼此间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关系网,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展将会触犯到他们的利益,对他们来说将会是致命打击,使他们对改革产生极度排斥。在此形势下,如何推进改革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 ★ ★

三、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5](P1660-1690)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深化改革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系统总结和提升。在改革开放前,党的社会主义探索坚持了计划经济等原则,进行了一定的制度创新,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也遭遇了发展困境。改革开放理论极大地调整了原有的发展思路,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巨大而长足的发展进步。但是,两个三十年的建设和改革经验有连续性也有矛盾和冲突。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在反思两个三十年历史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性探索,这是其历史逻辑所在,具体说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首先体现在对改革开放的坚持和发展上。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全方位领域推进现代化建设,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过去讲的现代化,其主要内涵是“四个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制度现代化任务,这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升华,标注了中国现代化的新高度。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主观上看,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基础;从客观上看,这是改革进程向前拓展的必然要求。把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表明我们党对改革任务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论述,将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开放的长期性认识发展为持久性认识。强调改革的持久性,既是对历史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奋斗的期许,它是对国内外围绕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变的疑虑作出“永远不会变”的肯定回答,是对社会上的种种模糊认识作出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永远不会停滞”的郑重表态。这一论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又着力解决改革带来的问题,纠正改革中的失误,尤其致力于解决发展中的公平问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就是确保改革不走弯路和回头路。若改革变成了改旗易帜,那就是历史的倒退。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坚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才得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不断得到实惠并提高生活水平,改革才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社会主义运动一开始“就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就说明实现好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以持续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得以不断实现。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足够的政治定力,要明确政治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实行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明确改革政治定位和保持战略定力的论述,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推进改革提供了政治遵循。

从历史的继承性来说,全面深化改革对党的历史上的原则和优良传统都继续坚持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6](P1663)这一提法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延续以往的治国理政经验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深化改革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一历史继承性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思想可以看出,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历史承接性和逻辑衍生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借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显示了党自主创新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则极大程度地解放了思想,拓宽了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全面发展。这两个阶段的探索都是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符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两个阶段既有转折又有延续。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和社会变革的新阶段,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思想,提出把全面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部署和推进,这是对两个三十年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深入反思和科学创新。四十余年的改革崎岖坎坷,七十余年的发展震惊世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最新改革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第一个百年奋斗标已经圆满实现。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改革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圆满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8).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6]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曹胜亮,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沈虹飞,通讯作者,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逻辑机理与实践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9BDJ011)的成果。


 

编辑:罗 佳   王秉乾

审核:张永平


 

关闭窗口
站内搜索:
 热点关注